《我與香港的善終服務有不解之緣》

一九八二年,我在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 (Agency for Volunteer Service) 任職高級發展主任,工作項目之一,是探索可以在香港發展的嶄新義工服務。經過研究,針對當時香港的需要,決定嘗試建立一個全港性,由經過完善訓練的義工提供的護送服務,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免費護送,同時建立課程,內容包括訓練義工掌握輪椅護送、輔助和扶抱體弱或半身不遂人士、與及失明人士領路法等。

其後一年,我們訓練和組織了幾百位義工,包括數十名主要為香港傷殘青年協會會員的義務司機,通過一個主要由十多位義工組成的電話聯絡團隊,為全港的社會服務和公營醫療機構,建立了第一套遍及全港,由受過專門訓練的義工提供的護送服務。

這項服務的受助對象廣泛,包括了不同年齡(長者、傷殘人士、兒童)需要護送的人士。我當時的理念,就是通過專門的訓練,去建立義工的服務技巧和能力,以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更可以提升社會的公民應變力 Civic competence : 在日常生活中,受過訓練的義工可以對家人或任何人,隨時隨地提供有效的服務。( 註:護送服務再有新的發展,另文描述。)

其後,為了嘗試把義工護送服務拓展至醫院,我造訪了黃大仙聖母醫院行政總監康鳳傑和護士長瑪利諾修會祈修女 Sr Helen Kenny,由此得知該院有一項服務名為 Palliative Care Service 「關懷小組」,對象是臨終的病人。

剛巧,我的姨婆郭黃致遠女士因罹患胰臟癌,從澳洲返港終老,我便替她申請「關懷小組」的家居照顧,令她在癌症末期,人生最後的階段,仍然可以大部份時間安居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我親眼目睹她受到善終服務的妥善照顧,使我覺得香港應該推廣這項饒有意義的臨終服務。

當時聖母醫院的「關懷小組」成員,包括外科主任余榮光醫生、三位護士 Lucy Chung (鍾淑子)、Ida Leung、Ada Chan 及一些義工。 經過進一步商討,我們都覺得有必要在香港致力發展這項服務,而義務工作人員也將會有莫大的參與空間。

接著我向上司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李百騰先生建議,探討在香港較全面地發展臨終服務的可行性。

約於一九八四年,通過李百騰先生的安排,在深水埗懷愛會召開了第一次籌備會議,把臨終病人服務Hospice/palliative care service 的中文名稱正名為善終服務,成立了香港善終服務發展委員會 (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the Promotion of Hospice Services in Hong Kong),成員包括國泰航空機師 Nigel Travers-Griffin(主席)、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李百騰、李鼎新牧師、謝建泉醫生、聖母醫院外科主任余榮光醫生、護士長 Sr Helen Kenny祈修女、善終小組鍾淑子護士(Lucy Chung)、律敦治醫院院長 Sr Mary Gabriel O'Mahoney修女、護士長 Sr Mary Aquinas Monaghan修女、Sr Mary Greaney修女、J Hanratty律師和本人。

善終服務的概念,就是當一個人罹患絕症時,為他和他的家人提供一套整合式的另類醫護選擇,避免侵略性的治療(invasive treatment),並通過專業和有效的止痛和護理,盡量令病人感到身體舒適,再輔以其他支援服務,包括心靈上和日常生活上,幫助病人更有意義地與他們的親人一起,度過生命中餘下的時間。不為瀕亡者,卻為尚生者(It's not a service for the "dying", but a service for the "still living")。當時在香港是前所未有的。

罹患絕症者及其家人,經常都會面對下列的問題,難作決定 : 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治療,還是選擇善終護理?進行侵略性的治療(包括大手術 invasive therapy),還是接受舒緩痛楚的照顧?在病人不習慣的醫院環境裏接受醫護服務,還是盡量在他們熟悉的家居環境中獲取照顧和支援?

為使病人感到安好,不單要有高質素、有愛心的醫護服務,還需要有一套整體的,包括可以由義工參與協助提供的支援服務。

Terminal Care Seminar
1985年底,我們獲得凱瑟克基金 Keswick Foundation 的贊助,邀請英國 Saint Joseph's Hospice 院長 Dr James Hanratty (Hanratty律師的父親)蒞臨香港,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禮堂,參與香港善終服務發展研討會,擔當客席講者。謝建泉醫生擔任研討會主席,而余榮光醫生和我兩人則擔任本地講者,把善終服務的概念介紹給香港的醫療、護理和社福界。

為了舉辦這個研討會,我與我的 AVS 下屬 Anna Ho 和一組 AVS 義工(黃仲良、彭美容、陳朗、黃少君)用了大概半年的時間組織和安排。而研討會的介紹和程序單張,則由我的設計師妹妹劉雅文設計。

研討會之後,我們著手籌組香港善終服務促進會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Hospice Care,目標為繼續在香港推動和發展善終服務、訓練專業人員和義工,以提供合乎善終服務理念的人性化照顧模式。凱瑟克基金繼續為善終服務促進會提供財政上的支持,聘請全職職員提供服務。鍾淑子護士成為該會的第一名受薪職員。

很可惜,我在1987年轉職出任中文大學醫學院院務主任,因為工作太忙,沒有繼續參與善終服務的發展工作。

香港善終服務會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Hospice Care (後改名為香港善寧會)繼續得到凱瑟克基金支持推展善終服務。

https://www.hospicecare.org.hk

其後,白普理基金 Bradbury Foundation 及香港賽馬會撥出款項,在沙田建立第一所善終服務的教學醫院。
http://www.keswickfoundation.org.hk/en/project_detail/hk/bradbury-hospice

目前,據說香港賽馬會也準備撥出款項,由香港政府撥出土地,開辦香港第二所善終醫院。

我的祈願,就是希望在醫護服務的進步中,加上支援服務和市民教育的配合,能夠令到每一位香港市民都可以得到符合人性尊嚴的臨終照顧。

71 Naylor 1

 

吾師耶穌會魏志立神父 Fr Harold Naylor SJ 循循善誘,自中三開始,導吾通過華仁兒童會認識服務社會的真義,奠定吾認識基督信仰,能為改善香港民生略盡一點綿力,僅以此文敬獻吾師。

後記:義工黃仲良先生於研討會舉辦後不久罹患骨癌不治。我親眼看著他在醫院接受傳統的醫護治療,在照顧極度不足的非人性化環境中離世。謹以此文悼念。

劉悦鴻 Kenny Lau
九龍華仁書院1971屆畢業
撰於2015年10月30日
修訂於2018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