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心理學問究人心和行為,兩者之間夾着動機、情感、和夢想。
歷來,哲學家探究宇宙人生,對人的本性和權能都有斷說。宗教則說生死,明說兩者的意義,即人所應該行走的路程。
科學心理學由發現「個性差異」開始,由測量數據說明,兩個人一同觀看一個客觀現象,可以得出不同的反應或者沽量。以後,各種「心理測試」面世,掀起蓬勃的心理學研究,旨在預測和檢定。最流行的是「智力測試」和「性向測試」,用於聯繫學習和工作表現。
智力測試只用定量測試行為表現,並不能探測心智(mind)的潛能,更不能界定心靈(heart, soul)的所在和去向。
人是創造的,推陳出新,無限無止。所以心理學問究人的全面,好像揭開一組紙牌,一次一張或兩張,看見牌面。但是,即使揭開了全組,仍然無法確知,各種組合的變數,可能有多少意義。
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學習行為,特別是在學校裡的學習行為,這種行為的發生,進程,和結果,皆有影響因素和動力,有助教師教導學生。
即使如此,教育心理學亦有兩種不同的探討途徑。一是「行為心理」(behavioral approach)。二是「人文心理」(humanistic approach)。
假如你選讀教育心理學,從本科到研究院,大概要學習60個科目。所以,本淺說只能從父母和教師的工作出發,點說一些實踐性的問題和故事。
兒童生長發展
人的心理發展由胎兒期開始。假如母親在懷孕期情緒高度波動,直接影響胎兒的生理發展,包括身體和大腦。所以,神經不穩定的婦女不宜生育子女。
嬰兒的後天發展,直接受父母或養育者及環境的影響,不必多說。我選擇介紹贊‧皮亞傑(Jean Piaget)的兒童生長發展學說,因為它影響二十世紀以來的教育至大,同時亦因為我與他有多次往來,熟悉他的治學精神,以及他對人的週全了解。
皮亞傑從四個方面研究兒童發展,運用他獨創的「診究敍述法」(Clinical descriptive method),這四方面包括「知覺論」,「智力結構」,「智識發生學」,和「概念發展」,合起來構成「認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的全部內容。
兒童的生長過程是容易見到的,從初生到爬地到站立到行走,都是自然而可以見到的。有經驗的祖母可以從細微的觀察中告訴做母親的媳婦:「我們的小寶過幾天便可以爬地了」。她的話沒有差錯。
發展(development)卻比較複雜。它是生物過程,也是心理過程,涉及神經中樞發展和心理作用的互動和變化。一個人的發展是自然進步的,但是需要有兩個條件,包括身體健全和心理安全。後者牽涉到個體感到父母的愛,以及恒定的關係和可以預見的行為。即是說,嬰兒哭叫,可以預期母親前來身邊,並滿足他的需求,每次都是一樣。
發展不是學習。簡言之,發展是自然發生的。學習則是個體的奮鬥,需要努力的。
學習(learning)是主動的,由動機(motivation)推動行為達成結果。如果個體沒有動機,就不會進行學習,更不會努力。如果有動機和行為,但是沒有目標,學習亦會徒有行為,而不會獲取結果。
心理學有兩個不同派別解釋和推動學習,其一是「行為主義」(behaviorism)。其二是(人文主義(humanism)。前者用一個由「刺激 ——— 反應」程式解釋行為。它强調機械式運作,且用獎勵和懲罰做增强作用,視學習為「行為工程」(behavior engineering)。
行為心理學家史堅納(B.F. Sleiner)曾成功地「教」鴿子打乒乓球。他又發明「程式學習(programmed learning),促學生多次反覆練習同一個問題(如11+12 =?,12+11 = ?等),有效地學識確定的知識。
行為心理學家史堅納(B.F. Sleiner)曾成功地「教」鴿子打乒乓球。他又發明「程式學習(programmed learning),促學生多次反覆練習同一個問題(如11+12 =?,12+11 = ?等),有效地學識確定的知識。
程式學習是「電腦輔助學習」(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的基礎,可用於簡單而固定的知識。至於行為工程,則可用獎與罰的運作,教導(其實是規定)精神病人學識一些簡單的行為,例如聽見鈴聲便起床做運動等。
行為主義心理學有用「條件反射」(conditioning)解釋行為的,由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r)的一個實驗說明。他在喂狗進食的同時搖響鈴聲,經過多次做作以後,每當狗先聽見鈴聲即會唾涎等待食物。他又做了許多創作性的對胃分泌的研究,於1904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可惜,史太林後來用行為工程的方法治國,限制許多知識份子的行為,教他們效忠於他的指使,不顧人的尊嚴。條件反射是個體形成習慣的因素,而習慣行為足以消除人的主動及判斷意圖,久而久之,失去主動的人習慣聽命他人而工作,再沒有獨特的個性,或者自我身份。
皮亞傑確認,每個人有獨特身份,由動機推動行為。學習則着重判定動機的善與惡,行為從善而流。
他著有三十多本專書闡述生長發展,由1923年發表的《兒童的語言和思想》,到1932年的《兒童的道德判斷》,到1969年的《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全面地說明人類學習和發展的規律和意義。
簡言之,皮亞傑確認,兒童心理既不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亦不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生於主體的動作。即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包括通過創造改變環境。
他說明,兒童的心理發展是連續的又是分段的,他把整個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 感覺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活動在嬰兒出生到二週歲期內,表現着思維的萌芽。譬喻說,一個皮球的存在,決定於它是否出現在眼前,並且可以供自己把玩。一旦它出現了又滾出感覺之外,它便不復存在,亦不留下印象。在約二歲的時候,嬰兒開始掌握「意象能力」(power of imagery),即模仿他曾經見過或玩過的東西。他可以玩一個遊戲,每當母親故意收藏他玩着的皮球,他會積極尋找,直至重獲為止。
(二) 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活動在2-7歲期間。幼兒運用語言和符號機能,進行回憶和追認。這是「象徵代表」(symbolic representation)能力的部份。它一方面用「名字」代表事物和人物。另一方面,用「名」和「語述」代表實體,進行分類和思考,認識類與類之間的簡單關係,如「我的」,「你的」,「我們的」,「他們的」。而且,他可以有數量概念,如一個和多個,大和小等。
(三) 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活動於7-11歲之間。幼兒可以憑借具體事象進行邏輯分類,進行系統的運算活動。最重要的發展是思維變易,而且往往逆轉。他掌握到「轉移性原則」(principle of transitivity),和「可逆原則」(principle of reversibility)。例如,減數是加數的可逆轉變。又例如,母親和我有母子關係,我和妹妹有兄妹關係,所以母親和妹妺與我和母親的關係相同。
(四) 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活動在11-14歲之間。這是兒童在高級小學到初級中學讀書的時期。他可以從觀察中引出假設,通過分析綜合的運算活動,歸納出原則。這就是形式推理。掌握了這樣的思維運算,少年開始用心智認識並推想任何人所能及的問題。
皮亞傑指出,每一個人的心智發展都一定依循這四個階段進行,直至成熟。但是,因為每個人的禀賦不同,經驗各異(尤其是人際經驗),所以,不同人的發展速度互有分別,有的人很快從一個階段過渡到下一個更成熟的階段。教育可以豐富每一階段的素質,不可以加快它的進步速度。
個性發展
今天,人類進入科技控制行為(試看人們每分鐘都離不開智能手機)時期,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協助人們發展並保留個性。個性是發揮自由的主體,使個人不依附大眾活動,或者為了追逐時尚而購買名牌用品,不惜借貸。
個性是人格的平台,給人格發展提供起點和終點,標緻主體的自由和自主力量。
個性發展依照個人的遺傳結構,他對環境的適應和奮鬥,形成一套獨特的做人處事風格,以及價值信仰。
個體需要建立主體,必須自己努力,不懈地努力。從出生開始,母親的音容、唱歌、愛撫和照顧都是客體,可以支持和安慰主體的奮鬥,卻不可以代替它。這一真實(reality)貫徹每個人的終生發展。
我曾在日內瓦與皮亞傑漫步湖邊,問他是否聽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載物」 的中國古代智慧。他聽了停止腳步,望着湖水良久,悠悠地說:〝沒有,真是可惜。但是如今聽了,增强了我的信念,好像結識了一位遠方的朋友。〞
我望着他那紅潤的臉孔、眼睛發亮,好像看見了《易》的作者似的,並且感覺到智者的友情。皮亞傑有一種叫人仰慕又感到親切的人格,像冬日陽光下坐在門邊的鄰居爺爺,白髮紅顏,像孩子般的天真。
我們乘車上阿爾卑斯山上漫步,走在白雪點點的綠茵上,感到無限安寧。忽然,他轉身問我:〝看那伸手採雲的翠杉,不知它見到我們有何感想?〞
我:〝會不會沒有感覺?〞
他:〝一定有的,看它擺動着杉尾。〞
我:〝那是風在搖動。〞
他:〝不知風在說甚麽?〞
我:〝也許只是吹風?〞
他:〝翠杉和風都有說話的〞
我:〝說些甚麽?〞
他:〝就說歡迎你們來了,大家湊個熱鬧。〞
他:〝一定有的,看它擺動着杉尾。〞
我:〝那是風在搖動。〞
他:〝不知風在說甚麽?〞
我:〝也許只是吹風?〞
他:〝翠杉和風都有說話的〞
我:〝說些甚麽?〞
他:〝就說歡迎你們來了,大家湊個熱鬧。〞
皮亞傑幼年即對生物發生興趣,進行細心研究。他十歲便發表了第一篇科學論文,詳述他對一種缺色素麻雀的觀察心得,被邀請擔任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專心研究軟體動物的生長和行為。
1921年,剛滿二十五歲的皮亞傑被邀當上盧梭學院(L’institue J.J. Rouseau)的教務長。該院培訓教師,同時研究兒童生長發展。我1978年首次到學院訪問,以後斷續去了六次,每次坐在那18x24呎寛的小築裡,都為皮亞傑與他的同事們畢生守住崗位,發放無限心理學智慧而影響世界的事跡而感到震憾。
1921年,剛滿二十五歲的皮亞傑被邀當上盧梭學院(L’institue J.J. Rouseau)的教務長。該院培訓教師,同時研究兒童生長發展。我1978年首次到學院訪問,以後斷續去了六次,每次坐在那18x24呎寛的小築裡,都為皮亞傑與他的同事們畢生守住崗位,發放無限心理學智慧而影響世界的事跡而感到震憾。
皮亞傑心理學
皮亞傑十八歲讀完大學本科以後四年,發表了二十多篇科學論文,完成博士學位。不久以後,他聽見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演講,即時有悟,寫了一篇評述實用主義的論文。他指出,哲學的「理性邏輯」以外,尚有「行為邏輯」,兩者差別甚巨。他主張,前者不足以分析生命的各種現象,只有運用「動力邏輯」方法,方能分析檢定,及解釋那些千變萬化的生命現象。
接着,他去了蘇黎世和巴黎,於1920年被心理測量的創始學者西蒙和比奈(Simon and Binet)納入他們的組織,一同研究五至八歲兒童的推理能力。
不需多少時間,他發現,兒童的推理邏輯有本質上的分別。對此,他畢生研究。他的研究範圍很廣,可以概括為四個範疇:
(一) 智力結構(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二) 知覺論(Theory of perception),
(三) 科學概念發展(development of various scientific concepts),
(四) 知識發生學(genetic epistemology)
(一) 智力結構(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二) 知覺論(Theory of perception),
(三) 科學概念發展(development of various scientific concepts),
(四) 知識發生學(genetic epistemology)
為了窺見人的內在心理運作,他承接了達爾文對自己兒女的觀察和實錄研究,創發了獨有的「診究敍述研究法」。在一段時期裡,他對自己三個孩子進行觀察和詳細記錄,得出大量數據,從中創建了一系列的心理與概念,藉以解釋認知發展。這就是:
(a) 機畧(schemata)
(b) 同化(assimulation)
(c) 調節(accommodation)
(d) 平衡(equilibrium)
(a) 機畧(schemata)
(b) 同化(assimulation)
(c) 調節(accommodation)
(d) 平衡(equilibrium)
對於多數父母和教師來說,皮亞傑的診究方法很為有用,可以幫助深入觀察兒童,了解他們的內心奮鬥和情緒波動,他們怎樣學習或不學習,他們如何尋找自我,建立獨特的人格。
認知心理教學法
皮亞傑的心理學不是一篇淺說可以講述詳盡的。我們卻可以用一個教學例子,說明小孩怎樣學習寫詩,一種被稱為「語文運動員」(The athlete of language)的運作,人們心靈飛騰的美麗意展。
二十六位小學四年級學生,九歲,心理發展屬「具體運算階段」過渡到「形式運算階段」。
教師携一籃子樹葉進入課室,讓學生每人選一至三塊回座位觀看。然後請他們說看見甚麽。
開頭的回答多數簡單而具體,例如:一塊葉子,青色,綠油油的一面,形狀美麗,軟軟的,佈滿了葉脈,凹凸不平的,尖角的……
教師說:〝假如葉子有感覺,而且可以說出它們的景況,請大家說來聽聽。〞在教師的心中,學生此時可以放開幻想,道出明喻(similes)和隱喻(metaphor),兩者都基於手上的葉子。
結果得到的回應很多,如:
— 雨水給我洗澡。
— 一隻甲蟲爬過我身上,有點臭。
— 風吹動我的鄰居,接着我說話。
— 我們織起一張大網,給地下陰涼。
— 一隻蜻蜓停在我身上,有點癢。
— 我飄在空中,自由飛翔。
— 大樹長了無數葉子吸收陽光。
— 我落到地上,螞蟻替我搬家。
— 我是一隻輕舟,飄水到海洋。
— 我像一隻眼睛,讓樹母用千眼看太陽。
— 葉脈像海底的珊瑚,又綠又紅。
— 雨水給我洗澡。
— 一隻甲蟲爬過我身上,有點臭。
— 風吹動我的鄰居,接着我說話。
— 我們織起一張大網,給地下陰涼。
— 一隻蜻蜓停在我身上,有點癢。
— 我飄在空中,自由飛翔。
— 大樹長了無數葉子吸收陽光。
— 我落到地上,螞蟻替我搬家。
— 我是一隻輕舟,飄水到海洋。
— 我像一隻眼睛,讓樹母用千眼看太陽。
— 葉脈像海底的珊瑚,又綠又紅。
教師記下學生的許多表述,並讓每一位學生都講最少一次。他興奮地發現,全班有八名學生源源不絕,說出無奇不有的喻述。例如,大衛說:〝飛鳥當我是馬桶,向我投射鳥糞!〞,引起全堂大笑。
還有海倫說:〝我是一個金盆,接着太陽的金光〞,等等。
一節35分鐘的課在輕快中迅速過場。放學以後,教師把記下的所有表述寫下,複印26份,在下一課裡分派給學生。然後請大家編寫成詩。
一節35分鐘的課在輕快中迅速過場。放學以後,教師把記下的所有表述寫下,複印26份,在下一課裡分派給學生。然後請大家編寫成詩。
這裡是一首很受同學們喜愛的,連同其它十首一齊貼在課堂佈告板上,讓大家欣賞。詩云:
我閒躺在地上
全身感到陰涼
天空不讓我張望
只有一張大葉網
我閒躺在地上
全身感到陰涼
天空不讓我張望
只有一張大葉網
又一首說:
清風好比樂隊指揮
一時叫樹葉沙沙作響
一時又吹動樹枝
讓每塊葉兒歌唱
清風好比樂隊指揮
一時叫樹葉沙沙作響
一時又吹動樹枝
讓每塊葉兒歌唱
傳統的語文教學,多數要等到學生進入大學以後,方講解詩的審美和寫作。其實,十歲左右的小孩,已經懂得意象表述,只要經過教師引導,可以進行很多幻想,誇出實物,時間,空間,及變換主體和客體。
只要教師懂得皮亞傑心理學,可以大膽帶領小學生進入任何課題。
有一次,上述的同一位教師向同班學生介紹孟浩然的《春曉》,說明中國文字簡美意深的魅力,一首二十個字的五言詩,可以道盡詩人遊刄時空與大自然之間,抒發自己一時的情感。
經過解釋以後,教師和學生一同分析該詩的意韻,寫出一首「釋詩」的白話詩,天真之情畢露。詩云:
詩人真妙
春天來了
他晨早醒了
天空白了
右邊耳朶聽見鳥叫
翻一個身
左邊耳朶也有鳥叫
他忽然想起
隔夜風吹雨打
不知幾時停了
他猛然起床開窗見到
心愛的一樹梅花
竟不知哪兒去了
他心中輕問
誰人開我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