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kkp.org.hk/node/21029?fbclid=IwAR1J4ydVZk2FZi1K8P6sJFQwg27YBO_8tCni3nH-RkH_fXtqnr5JGzEROto

公教報 主曆 2020 年 06 月 21 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第 3983 期
 
九龍華仁書院和香港華仁書院於本年分別慶祝九十五周年及一百周年校慶,兩校舉辦連串校慶活動,分享耶穌會的辦學理念,他們亦將於七月廿日假堅道主教座堂舉行校慶彌撒。本訪問於疫情停課前進行——編者
 
(本報訊)九龍華仁書院於本年慶祝九十五周年校慶,學校貫徹耶穌會的辦學理念,讓學生透過學科與體驗去培養自覺性,繼而善用材能去服務他人,成為「與人同行、服務他人」的領袖。
 
該校同時著重內在的價值與靈性培育,也透過科學、音樂等不同學科,以及課外活動,去幫助學生裝備知識、解難能力和領袖質素。
 
每天參與意識省察 安靜身心學習分辨
 
九龍華仁書院讓學生通過神操及分辨,培養自覺性,為此推行意識省察,每天午飯後的十分鐘省察時間內,學生把身心靜下來,反思及分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事,並為遇上的人與事感恩。

中三學生何奇峰對本報說,他會反思當天所發生的事,向身邊的人感恩,例如「回想有否向準備早餐的媽媽和家傭道謝」,遇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時,再提醒自己要改正。經歷了三年省察的他說,在中一時脾氣較暴躁,但每天反思讓他思想變得成熟,現在當遇到指責時,「會思考可以怎樣做得更好」。
 
價值教育科科主任許雅雯說,校內最初推行價值教育活動時,學生的反應未算踴躍,其後配合不同活動,讓學生愈見主動。
 
許雅雯說,本地體驗活動例如是懲教署的「思囚之路」,讓學生經歷模擬的囚犯生涯,從中反省生命;去年學生亦到台灣參加生活體驗, 而挑選參加者的標準不在於成績,反而是他們的自省能力,「學生經驗後能反省,才會有所得著」。活動中,何奇峰便到訪台灣天主教總修院,參與修生的靈修課和祈禱,「體驗他們貼近天主的生活」。
 
耶穌會早前訂「照料共同家園」為普世性使徒優先,屬校亦讓學生透過體驗,感受環保的重要。中四學生蔡宗衡於台灣此行便著重環保體驗,他說,「當看見一座膠樽山,更意識到要為環保出力。」在耶穌會追求保護環境的社會導向下,學校亦有在校內採取不同環保行動,蔡宗衡說學校推行「綠色午餐(green lunch)」,讓學生明白可除了自備餐具外,亦可從飲食著手。
 
運用科技知識 解決生活難題
 
九龍華仁書院採用依納爵教學法,為學生安排不同的學習體驗,探究課堂以外的知識範疇, 擴闊學生視野,發揮潛能及建立世界觀。
 
至於協助學生迎接未來人工智能的世界,該校於本學年亦重新編訂初中電腦課程,在原有電腦基礎概念上加入編程、機械人操作、3D打印等訓練元素。
 
負責推動STEM發展的化學科主任莫明偉希望學生善用科技知識去改善及解決生活的難題, 尤其用以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校內STEM Team隊長、中四學生梁皓然說,學校新設的STEM實驗室增添3D打印機、虛擬實境設備等促進學習,而當中的編程工序能訓練學生的解難能力;學生亦會參加校外比賽,其中手提冷氣機作品便曾獲獎,更註冊成為專利發明。該隊另一成員、中三學生張煦日說,學生會把所學應用在生活上,例如製作無人機,「稍後可用於外賣速遞」。
 
莫明偉說,STEM會與其他科目進行跨學科學習,例如與地理、電腦、科學科合作,學生分組利用3D打印技術、編程知識等製作測量儀, 測試天氣變化的量度,如風量、濕度和溫度等。與此同時,科學學習上亦會加入價值教育幅度, 如環保概念,讓學生從環保角度創作。
 
藉音樂介紹信仰 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在校慶活動中,九龍華仁與慶祝一百周年的香港華仁書院於本年初聯合演出音樂劇,由學生聯同舊生演出。
 
九龍華仁書院音樂科主任陳家曦博士說, 學生透過這些演出與服務機會,從中培養合作精神。陳家曦認為,音樂能幫助學生成長,並讓他們認識宗教,過去他與學生到意大利拜訪聲樂大師時,途中會到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登頂,遠眺整個羅馬,欣賞每間教堂的藝術特色,並到羅馬的耶穌會教堂以認識辦學團體。
 
與人同行 服務他人
 
與此同時,該校學生亦服務香港和外地貧困、弱小及被遺棄等有需要人士,例如自二○ 一三年起,中六生在耶穌會安排下,到該會在柬埔寨所服務的貧困村落當義工,幫助村民修葺及興建房屋,藉著與弱小者同行,學習去成為「與人同行、服務他人」的領袖。(吳)